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五十九
(五十九)有些群友拿着一例(说很好的)配方问我如何用当代科学来看待这种方的好坏?
最近网上有些群友拿着一个兼顾<康养寿>的三方面的配方:如
黄芪15g、灵芝10g、枸杞12g、山药20g、丹参9g、黄精15g、陈皮6g。
也许是想考我,问我可否用当代科学来评价药方的君臣佐使?我说试试。
我说目前有两种方法来评价药方:


1)从抗氧化角度
黄芪15g+灵芝10g(清除自由基)
2)从免疫调节角度
枸杞12g+山药20g(增强免疫稳态)
3)代谢支持角度
丹参9g+黄精15g(改善微循环与能量代谢)
4)配伍增效角度
陈皮6g(理气防滞)


1)从益气养阴角度
重点看补气(提升能量、增强抵抗力)与滋养阴液(润养脏腑、补充物质基础)并重。
2)从补脾固肾角度
重点看强化后天之本(脾,主管消化吸收)和先天之本(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生命力)。
3)从兼以活血安神角度
重点看辅助改善血液循环,并有一定安定心神的作用。
但是当年钱老和冯理达院长说,作为中医师,不管从哪一角度,都要搞清楚配方的君臣佐使。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是本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其核心作用在于大补脾肺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
黄芪补通天气能,增强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推动其他药物的吸收和运化。
黄芪为什么是君药?
K=3.857(高阳精型中药)
r₁=0.246(后天滋阴型)
r₂=0.072(r₂→0高阳通天气型)
通天气能参数Eq=K/(r₁·r₂)≈217.76
可以提供相当高的高阳型通天气能,补气虚。
大家都知道气虚是当前使许多人亚健康状态(如疲劳、易感冒、自汗)。所以气虚是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黄芪用量最大,针对“气虚”这个核心病机发力,统领全方。


味甘,性平。归心、肺、肝、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虽也有补气作用,但更突出其“养心安神”和“滋补强壮”的功效。
它能辅助黄芪补气,同时针对气虚或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如失眠、心悸、健忘)进行调理。
其归肝肾经也提示其有滋养肝肾的作用。
灵芝为什么是臣药?
K=3.960(偏高阳性中药)
r₁=0.203
r₂=0.265
r₂>r₁(扶后天阳气)
它辅助黄芪增强补气(阳)效果(针对主证),同时解决“心神不宁”这个重要的伴随症状(兼证)。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是气阴双补的良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滋肾填精。
其滋阴作用强于黄芪,与黄芪配伍,实现“气阴双补”。
黄精为什么是臣药?
K=4.037(先天阳精型中药)
r₁=0.31(养先后滋养阴)
r₂=0.413(扶后天阳气)
r₂>r₁(但两者都很大)
同样直接辅助君药黄芪补后天气,同时引入“养阴”(r₁较大的重要功能,解决气阴两虚中的“阴虚”问题,尤其针对脾肾阴虚。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是平补脾、肺、肾三脏的佳品。
既能补气(脾肺),又能养阴(肺肾),还能固涩(止泻、固精)。
其药性平和,补而不滞。
山药为什么是臣药?
K=4.33(近阳精型中药)
r₂>r₁
它主要辅助君药黄芪补益脾气(脾为后天之本),同时增强黄精“养阴固肾”的作用,并以其固涩之性帮助收敛精气,防止耗散。


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主要功效在于滋养肝肾之阴,精血同补。
对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须发早白等有益。
枸杞子为什么是佐药?
K=5.15(偏阴精型中药)
r₁=0.19(养后天阴气)
r₂=0.25(扶后天阳气)
r₂>r₁(扶阳为先)
由上可知,本方核心是补通天气(黄芪)和后天气阴阳双补(黄精、山药)。
枸杞子重点在滋补肝肾之阴精(K=5.15),针对的是气阴两虚中偏于“肝肾阴虚”的方面(如腰膝酸软、目涩),属于对核心病机(气阴两虚)下特定脏腑(肝肾)的加强和补充。
同时,其甘润之性也能缓和全方温燥之性(虽然方中温燥药不多)。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在补益方中加入活血药是中医“补而不滞”的重要思想。
丹参为什么是佐药?
K=5.126(阴精型中药)
r₁=0.125(潜后天阴气)
r₂=0.163(扶后天阳气)
r₂>r₁
r₁·r₂→0.02
Eq=K/(r₁·r₂)≈251.58
丹参以补气养阴精(K=5.12)药为主,为黄芪、黄精、山药、枸杞)性质偏于“滋腻”,容易壅滞气机,妨碍脾胃运化,甚至导致“虚不受补”。
丹参的加入(r₁、r₂值都比较小),利用其活血之通天气之力(Eq≈251),疏通血脉,促进气血运行,防止补药壅滞,使补而不滞,气血流通更顺畅。
其“清心除烦”的作用也能辅助灵芝安定心神。


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陈皮为什么是使药?
K=4.913(阴精型中药)
r₁=0.328(清热解毒)
r₂=0.231(有后天扶阳)
r₁>r₂(控制过阳)
陈皮在方中将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
1)理气行滞
这是其最重要的作用。它能行脾胃之气,以r₁>r₂化解黄芪、黄精、山药、枸杞(r₂>r₁)等滋补药可能带来的滋腻碍胃、脘腹胀满的副作用,保证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正常运化功能,使其他药物能够被有效吸收。体现了“补中寓通”的思想。
2)健脾助运
其辛温之性能醒脾,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3)燥湿化痰
防止水湿因补益药或脾虚不运而停聚成痰。
4)引经
其归脾肺经,有助于引导药力作用于脾胃。
1. 本方有良好的核心思想
本方以补气(黄芪为君)为基础,养阴(黄精、山药、枸杞为臣佐)为协同,重点在于补益脾肾(黄芪、山药、黄精补脾;黄精、山药、枸杞固肾)两脏这个先后天之本。
2. 本方有巧妙的配伍
气阴双补:黄芪(偏补气)+黄精/山药/枸杞(偏养阴)。
补而不滞:大量滋补药(黄芪、黄精、山药、枸杞、灵芝)+丹参(活血防滞)+陈皮(理气行滞防壅)。这是本方设计精妙之处,尤其陈皮虽用量最小,但作用关键。
3. 本方兼顾心神
灵芝(主安神)+丹参(清心除烦)。
固护脾胃:黄芪、山药补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确保药物吸收。
适用人群:
1)气阴两虚者: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自汗(白天不活动也出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大便可能偏干或先干后溏。
2)脾肾不足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力减退、须发早白(肾虚)。
3)兼有轻度血瘀者:表现为面色晦暗、唇色偏暗、身体轻微刺痛感。
4)兼有心神不宁者:表现为睡眠欠佳、心悸健忘、心烦。
4. 本配方总特点
药性相对平和(多为甘平之品),注重固护脾胃(陈皮),补中有通(丹参),适合作为调理体质的养生方。黄芪、灵芝、黄精、山药、枸杞都是著名的滋补养生佳品。
1.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这个方子虽好,但体内有实热、湿热壅盛、感冒发热期间、阴虚火旺特别明显(如严重五心烦热、舌红无苔)或对其中药物过敏者不宜多服用。
2. 剂量需调整
上述方中剂量是个参考值,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年龄、症状轻重最好由高明中医师调整。

今天先说到此。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