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教授:【《黄帝内经》漫谈•之五十一】在《黄帝内经》里<二十五种性味药>背后的内秘
《黄帝内经》漫谈•之五十一
(五十一)在《黄帝内经》里<二十五种性味药>背后的内秘
最近有些中医群里一些群友说,中医界一直忽视《黄帝内经》里有关药方的指导作用,说远不如《伤寒论》。一些群友问我对这种说法有何见解?
我说,我谈不上有什么见解,还是我把当年钱老的看法作为我的看法说说!
当年钱老给林主任、冯理达院长、王光美常委、我等理工人员非常严肃地说,我最反对那些对《黄帝内经》说三道四的中医界的言论,他说《黄帝内经》出世之后,至到现在,一些中医们还在那里说《内经》对药方没有什么作用!
可是钱老说真正的<中药配制系统工程>早就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里!
他特别指出素问<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中,东南西北中/春夏长夏秋冬/肝心脾肺肾与五味药之间关系。
还在<五常政大论第七十篇>里,首次提出了用药的五大原则,而在<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篇>中专门讲方剂学基本原则,提出了小中大方剂的君臣佐使的药味数目的级数展开的原则。
特别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详细论述了一甲子60年里对每一年的司天/中/在泉上的中药材的<阴阳性/阴阳气味>的连带方剂原则。
当年钱老建议理工界好好考察一下《内经》里一共有多少种<性/味>方剂?
这样北化大生命动力研究中心可以说费很大的功夫才弄清,总共有二十五种<药性和药味>相结合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只有二十五种搭配方式呢?当年钱老还叫我们说出个定量的知其所以然的道道!
首先25=5×5,通过艰难的统计方法,那么前5指什么?后5指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具体方剂的问题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钱老劝导我们理工人员解读《黄帝内经》时,他非常重视张仲景的中医临床治疗经方的伟大成果,但他坚决不同意胡希恕等人的说法,即张仲景的经方和《黄帝内经》无关的说法。也不同意一些中医们说《黄帝内经》里没有什么多少药方的说法,也不同意《黄帝内经》对临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说法。他说这是当代中医界的最大失误!这也是中医药大学轻视《黄帝内经》的一种挡箭牌。
当年,他还说张仲景的辨证施药经方,实际上是与《黃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火、热、寒、湿、风等具体病机有关,他说在这方面张仲景为《黄帝内经》的运用,做出贡献了巨大贡献!
2008年8月我去他住的航天大院时,他也很希望在将来《黄帝内经》的当代科学语境解读馆里,好好展示一下《黄帝内经》<中医药系统工程>的内涵!
我们惊奇地看到2000多年前,帝/师已知道天然药材的功能,辛甘药为发散属阳,酸苦通泄属阴,咸味药涌泄也属阴,淡味药泄渗属阳。可见,2000多年前帝/师早知道有药材的两大内涵,一是由形形色色的天然药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中大三种方剂级数展开组合的严格规则:
小方剂3味,1+2
中方剂9味,1+3+5
大方剂13味,1+3+5(+4)
当年钱老看了这个规则,非常感叹,他认为这个规则连现代中医也望尘莫及!从根本上排除了<多多益善>的平庸之见!
钱老说2000多年前,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里有相当完整的配药系统工程。
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
用药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
用药的东西南北中原则
用药看病人体质的原则
用药看病灶上中下的原则
用药不可过度的原则
用药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用药司天在泉区別原则
用药避开客气主令原则
用药辨别十九病因病机原则等
据以这些原则,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几百个药方。
杨成志医生
如:
司天/少阴君火/咸寒药,如水牛角,山羊角,青黛,海蛤壳,牡蛎,芒硝,水蛭等。
中/太宫土运/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在泉/阳明燥/酸热药,如硫磺,五味子等。
司天/太阴湿土/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少商金运/酸平药,如赤小豆,山楂,乌梅,白芍,金樱子等。
在泉/太阳寒水/甘热药,如红参,鹿茸等。
司天/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山羊角,水牛角,牡蛎,青黛,海蛤壳,芒硝,水蛭,昆布等。
中/太羽水运/咸温药,如紫河车,肉苁蓉,蜈蚣等。
在泉/厥阴风木/辛温药,如桂枝,小茴,元胡,当归,佛手,川芎,白芷,官桂,木香等。
司天/阳明燥金/苦温药,如杏仁,厚朴,陈皮,苍术,白术,紫菀,续断,骨碎补等。
中/少角木运/辛平药,如菊花,升麻,半夏,木香,蜂房,佩兰等。
在泉/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石决明,牡蛎,水蛭,昆布,水牛角,山羊角,海蛤壳,芒硝等。
司天:太阳寒水/苦温药,如续断,骨碎补,苍术,白术,厚朴,杏仁,陈皮,艾叶等。
中/太徵火运/甘平药,如党参,太子参,土茯苓,猪苓,阿胶,大枣,炙甘草,茯苓等。
在泉/太阴湿土/甘温药,如人参,黄芪,扁豆,杜仲,银花,甘草,大枣,当归等。
司天/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中/少宫土运/甘平药,如太子参,茯苓,党参,山药,芡实,莲米,麦芽,大枣,鸡内金等。
在泉/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牡蛎,昆布,水牛角,山羊角,海蛤壳,水蛭,芒硝等。
司天/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石决明,水蛭,水牛角,山羊角,牡蛎等。
中/太商金运/辛温药,如麻黄,桂枝,细辛,紫苏,陈皮,淫羊藿,苏子,白芷等。
在泉/阳明燥金/酸温药,如五味子,山茱萸,石榴皮,赤小豆,覆盆子等。
司天/太阴湿土/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少羽水运/苦平药,如桑寄生,桑叶,丹参,荷叶等。
在泉/太阳寒水/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司天/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昆布,水牛角,山羊角,青黛,水蛭,牡蛎等。
中/太角木运/酸平药,如乌梅,山楂,金樱子,赤小豆,白芍等。
在泉/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司天/阳明燥金/苦温药,如杏仁,厚朴,骨碎补,白术,续断,艾叶,紫菀,陈皮等。
中/少徵火运/咸温药,如蜈蚣,肉苁蓉,紫河车,旋复花等。
在泉/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牛角,山羊角,石决明,水蛭,牡蛎等。
司天/太阳寒水/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太宫土运/苦温药,如厚朴,陈皮,紫菀,白术,艾叶等。
在泉/太阴湿土/苦温药,如厚朴,白术,陈皮,紫菀,艾叶等。
司天/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中/少商金运/酸平药,如赤小豆,乌梅,金樱子,白芍,山楂等。
在泉/少阳相火/咸寒药,如青黛,牡蛎,水蛭,水牛角,山羊角,芒硝,昆布,石决明等。
司天/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牛角,山羊角,牡蛎,水蛭,石决明等。
中/太羽水运/咸热药,如海狗肾,狗肾等。
在泉/阳明燥金/酸温药,如五味子,山茱萸,赤小豆,覆盆子等。
司天/太阴湿土/苦温药,如厚朴,杏仁,紫菀,艾叶,白术,陈皮等。
中/少角木运/辛温药,如桂枝,官桂,佛手,陈皮,小茴,木香,元胡,黄芪等。
在泉/太阳寒水/甘热药,如红参,鹿茸等。
司天/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牡蛎,水蛭,山羊角,水牛角等。
中/太徵火运/甘平药,如太子参,党参,大枣,阿胶,茯苓,猪苓,炙甘草等。
在泉/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司天/阳明燥金/苦温药,如杏仁,厚朴,白术,紫菀,骨碎补,陈皮等。
中/少宫土运/甘平药,如太子参,党参,茯苓,鸡内金,山药,芡实,莲米,大枣,炙甘草等。
在泉/厥阴风木/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山羊角,水牛角,昆布,芒硝,牡蛎等。
司/太阳寒水/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太商金运/辛温药,如麻黄,桂枝,白芷,紫苏,苏子,沉香,细辛等。
在泉/太阴湿土/甘热药如红参,鹿茸等。
司天/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中/少羽水运/苦平药,如桑寄生,桑叶,荷叶,丹参等。
在泉/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芒硝,山羊角,水牛角,昆布,牡蛎等。
司天/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蛭,山羊角,水牛角,芒硝,石决明等。
中/太角木运/酸凉药,如白芍,金樱子,乌梅等。
在泉/阳明燥金/酸温药,如五味子,赤小豆,石榴皮,山茱萸,覆盆子等。
司天/太阴湿土/苦温药,如厚朴,陈皮,杏仁,陈皮,艾叶,白术等。
中/少徵火运/咸温药,如肉苁蓉,紫河车,旋复花,蜈蚣等。
在泉/太阳寒水/甘热药,如鹿茸,红参等
司天/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水牛角,山羊角,昆布,芒硝,牡蛎等。
中/太宫土运/咸平药,如瓦楞子,金钱草,龟板,鳖甲等。
在泉/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司天/阳明燥金/苦温药,如厚朴,杏仁,白术,紫菀,骨碎补,续断,陈皮等。
中/少商金运/苦平药,如桑叶,丹参,桑寄生,荷叶等。
在泉/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蛭,山羊角,水牛角,芒硝,石决明等。
司天/太阳寒水/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太羽水运/咸温药,如紫河车,蜈蚣,肉苁蓉等。
在泉/太阴湿土/甘热药,如红参,鹿茸等。
司天/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中/少角木运/辛平药如菊花,佩兰,半夏,木香,蜂房,升麻等。
在泉/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山羊角,水牛角,芒硝,昆布,牡蛎等。
司天/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蛭,山羊角,水牛角,昆布,芒硝,石决明等。
中/太徵火运/甘寒药,如竹叶,芦根,银花,蝉蜕,麦冬,天冬,北沙参,生地,玄参等。
在泉/阳明燥金/酸温药,如五味子,赤小豆,山茱萸,覆盆子等。
司天/太阴湿土/苦热药,如吴茱萸,苍术,川乌,草乌等。
中/少宫土运/甘平药,如党参,茯苓,太子参,山药,芡实,莲米,鸡内金,麦芽,蜂蜜,大枣等。
在泉/太阳寒水/甘热药,如鹿茸,红参等。
司天/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芒硝,山羊角,水牛角,昆布,青黛,牡蛎等。
中/太商金运/辛温药,如麻黄,桂枝,白芷,紫苏,苏子,当归,细辛等。
在泉/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司天/阳明燥金/苦温药,如杏仁,厚朴,白术,紫菀,骨碎补,陈皮等。
中/少羽水运/苦平药,如桑寄生,丹参,桑叶等。
在泉/少阴君火/咸寒药,如青黛,海蛤壳,水蛭,山羊角,水牛角,芒硝,昆布,石决明。
司天/太阳寒水/苦温药,如续断,骨碎补,白术,艾叶等。
中/太角木运/酸平药,如乌梅,白芍,金樱子,山楂等。
在泉/太阴湿土/甘温药,如人参,黄芪,三七,大枣,肉苁蓉,杜仲,扁豆,当归等。
司天/厥阴风木/辛凉药,如薄荷,浮萍等。
中/少徵火运/咸平药如金钱草,瓦楞子,鳖甲,龟板,蛤蚧等。
在泉/少阳相火/咸寒药,如石决明,水蛭,昆布,山羊角,水牛角,芒硝,海蛤壳,牡蛎等。
以上是杨医生的构思。因有几百上千个中药材,各位中医先生们都可以写出类似的表记,欢迎大家的公示!
大家从上可以看出,其中,药方名称是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里提出的中药词,当时帝/师早知道各种天然药材,只是没有具体的药列出药名而已。
从中大家也看到各种方子药名,如辛凉药、咸寒药、甘温药、苦温药等等。共有5×5=25种药名,那么为什么呢?这是当年钱老提出的难题!
当年北化大生命动力研究中心的看出帝/师很了解药作用于脏器才能起作用,这就涉及到不同脏器对不同中药的亲合性。
如:按当代科学→Kr₁/r₂
心喜苦味(阴精性药) 8.4
肝喜酸味(阴精性药) 14
肺喜辛味(阳精性药) 4.7
脾喜甘味(阳精性药) 7.0(中)
肾喜咸味(阴精性药) 12.1
但这些脏器有不同的通天气能
Eq=(K/r₁×r₂2)
Eq
心有热气→262 (阳气)
肝有温气→253 (阳气)
肺有凉气→210 (阴气)
脾有平气→242 (中气)
肾有寒气→229 (阴气)
这样可以组合成5×5=25的药方
可见2000多年前,帝/师已通晓上述当代科学的解读。
所以当年钱老多次说《黄帝内经》是天书,岐伯是天师。这些是西医无法理解的。所有的西药因无生命动力阴阳源精,故无法具有双重性味(气)药,必然带来耐药性和药源性后遗症。不过《内经》里也一再强调凡药有毒性,不能过量!
今天先说到此。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