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随笔|人体五大根本穴位:从足三里到神阙,探索人体的生命枢纽
金日光语录
人体五大根本穴位:从足三里到神阙,探索人体的生命枢纽
为什么说关元、气海、神阙是人体的“元气之根”?神阙穴位对于全身保健又有怎样积极的意义?
问题的起因
国庆假期临近尾声,许多群友感慨,与其在外人山人海,不如遵循钱学森学长和金某的指引,在家静心研读《黄帝内经》,探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反而更有意趣。
期间,有群友向我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在人体身上,究竟哪几个穴位对生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黄帝内经》这部经典,从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出发,来梳理这些穴位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通俗的解读,发现背后深厚的理论“天机”。
为此,我也和方厉远院长一起探讨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对此早有研究,并给出了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解答。
方院长表示,《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确实指明,有五个穴位对生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们分别是:足三里、太溪、关元、气海和神阙。
她特别提到,肚脐上的神阙穴,是唯一可以直接看到、摸到的穴位,因此她个人对神阙穴最为关注,常常在神阙穴贴敷金字塔高能量砭瓷圆片。
我也顺便问了问她对其余四个穴位的看法。她依据《黄帝内经》的论述,梳理了这五大根本穴位的情况,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足三里:调理脾胃的核心
《内经》对胃经合穴“足三里”有明确论述,并且将其提升到了极高的战略高度,指出足三里是调理“后天之本”——脾胃的核心枢纽。

图片来源:cndoct.com
理论依据:《灵枢·五邪》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
解读:这段话确立了足三里的核心地位。它明确指出,无论是脾胃的实证还是虚证,都可以通过调理足三里来治疗。这使其成为调理脾胃问题的“核心”。
理论依据:《灵枢·四时气》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解读:这展示了足三里强大的调节能力。它不仅能治脾胃本身,还能通过“下胃气”来调理因胆胃不和引发的口苦、呕吐等问题,显示了这个穴位调节整个中焦气机的关键作用。
理论依据:《灵枢·五乱》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解读:方院长解释说,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当肠胃气机逆乱,在针对脾经和胃经相关穴位治疗后效果不佳时,足三里是可以作为“终极手段”来使用的。
太溪穴:调补先天之本
《黄帝内经》将“太溪穴”定义为调补“先天之本”——肾的根本大穴,因为它是肾脏元气的直接出口。

图片来源:豆包AI
理论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解读:这是最直接的佐证,《黄帝内经》明确将太溪穴定义为肾脏元气所经过和留驻的“原穴”。五脏的疾病会反映在十二原穴上,而太溪就是肾之原。这意味着,通过太溪可以诊断和治疗肾脏的根本性问题。
理论依据:《素问·水热穴论》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解读:该篇指出“踝上各一行”的穴位是治疗肾脏水液代谢疾病的关键,这其中就包括了太溪穴。将太溪穴与肾主水、藏精的核心功能紧密相连,强调了它在调节人体水液和阴精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元、气海、神阙:元气之根
方院长特别指出,《黄帝内经》对脐下和小腹区域(即丹田)极为重视,因为这里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的根本所在地。关元、气海、神阙正是其中三个最关键的位置。

图片来源:health.baidu.com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我将这三个穴位的信息整理成下表:
名称 | 理论依据 | 解读 |
关元 | 《灵枢·寒热病》:“脐下三寸,关元也。” 《难经》:“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 “肾间动气”的位置,正是关元、气海所在的区域。 《黄帝内经》奠定了脐下区域是生命原动力所在的理论。 后世将关元、气海定位为“丹田”,是藏精储气、生化元气的场所,其理论完全源于《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和真气运行的论述。 |
气海 | “气海为气之海” | 脐下小腹区域为人体元气生发、运行的策源地。 |
神阙 (脐中) | 《素问·气穴论》:“脐一穴。” 《灵枢·肠胃》等:详细描述了以脐为中心的人体结构与经络联系。 | 《黄帝内经》认为,神阙(脐)是生命在母体中汲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内联五脏六腑。 这个穴位“先天之本”的地位,是由它在生命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 |
综上所述,关元、气海、神阙的重要性,源于《黄帝内经》为“脐下丹田”(即“肾间动气”与“脐”所在区域)所赋予的生命原动力核心之理论定位。
它们是中医理论源头中,关于人体先天元气生成、汇聚与调控机制的最深刻的具象表达。
神阙穴的重要地位
在了解了五大根本穴位之后,群友们对“为何方院长特别看重神阙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方院长也幽默地打了个比方:如果说保养五个根本穴位是“全面投资”,那么专养神阙穴就相当于投资“核心枢纽”,但因此产生的回报有利于全身健康。
图片来源:寿光市中医医院
她从以下四个层面,详细解析了为何专养神阙有益于身体健康。
根源性:先天之本,生命总根
神阙是我们出生前与母体相连的唯一通道,是生命能量的原始入口。它内联五脏六腑,是人体先天气机的核心。养护神阙,其实就是在直接激活我们的生命根基。
枢纽性:位居中焦,承上启下
肚脐位于人体中焦的核心,是连接上焦心肺与下焦肝肾的枢纽。同时,中焦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温养神阙,有助于脾胃功能顺畅运行,促进消化吸收。这相当于抓住“后天之本”,来反哺和滋养“先天之本”。
高效性:皮薄敏感,吸收力强
肚脐(神阙)的皮肤非常薄,皮下不存在脂肪组织,但血管和神经末梢很丰富。这也就说明,这个穴位具有极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无论是艾灸的热力、药熨的药力,还是手掌的温热,都能通过这里高效地渗透、并传导至脏腑深处。
系统性:一穴通全身
通过神阙一个穴位,可以系统性地调理与此相关的多条经络和脏腑功能。例如:
温肾阳:温补肾阳, 适用畏寒肢冷、精力不足、宫寒不孕等病症。
健脾胃:温中散寒, 适用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安心神: 交通心肾,适用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心悸等病症。
扶正气: 回阳救逆,适用体质虚寒、元气欲脱等危急或虚弱状态。
如何养好神阙?
方院长介绍,艾灸是为神阙补充能量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例如,使用艾条在肚脐上方悬灸,距离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每次15-20分钟。
同时方院长也提及,艾炙方法虽好,但操作略有不便。因此,她个人更倾向于使用前面提到的、带有金字塔结构的高能量砭瓷圆片。
这种方式简便,且能持久地渗透能量,不仅能刺激神阙,更能带动整个腹腔的气血循环,促进肠道蠕动,安神助眠,是适合日常的保健法之一。
此外,方院长还特意和我分享了一个效果更好的办法:将高能生命动力液滴入肚脐,或用吸收了动力液的海绵体贴敷在肚脐上。
我也亲身体验了一下这种方式,尝试后确实认同她的说法,相较于其他方式,这样操作既简便又高效,是可以作为养护神阙穴的日常保健方式的。
结语
从调理“后天之本”的足三里,到养护“先天之本”的太溪,再到誉为元气之根的关元、气海、神阙,这五大根本穴位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中人体生命力的支柱。
同时,五大穴位也将《黄帝内经》的宏大智慧具像化为身体上可触、可养的部位。
而专养神阙,则是在这个庞大体系中抓住核心、以简驭繁的明智养生之举。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