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教授:【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四十九
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 四十九
(四十九)有些群友说国内有3.3亿心脑血管病人,每一年平均死亡人数大约为450万人,有什么方法能多多减少死亡人数?
最近在若干群里,正在传一文《我国每年约458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大家看了都说,可能是世界首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议论纷纷。
也让我看看发表点看法。据我所知,钱老在世啥时早有这个事,当年冯理达院长就说,心脑血管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其导致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
自从那以后,进入21世纪,现在心脑血管病人已接近3.3亿人,每年因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近458万,这使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当年,冯理达正在写一本气功学著作,她认为气功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最好的方式,她还说也可用中药预防和治疗,林佳楣主任觉得西药和支架能解决问题。
但是钱老说心脑血管病和血脉/经脉瘀堵有密切的关系,其中首先同经络穴位的瘀滞有直接的连带关系。
当年钱老说心脑血管病,要按《内经》治未病的预防为主,应以经脉和血脉外增加流通能量的方式,防止心血管瘀堵。
他离奇地说,不提倡用各种中药来预防的方式,因为老喝中药,必有副作用,特别是脑血屏障的存在,许多中药不能通透脑血屏障(那时还不大了解一些中药是能够通透脑血屏障的),还不如体外通过针灸,特别是高能砭片的按摩刮痧,沾贴穴位等方式。
所以当年钱老叫北化大生命动力研究中心,好好考察一下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心脑血液5+11之间关系。
钱老提示说在这些经脉里心经、心包经、肾经、肝经同心血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但是上述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几乎没有一个是直接捅入于脑袋脑髓里,像“阳经之海”——督脉也以百会等穴位形式,分布于头骨外表 ,而“阴经之海”——任脉就更沾不上人头。
他再次拿9×9×9=729≈365×2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几何位置说,只有冲脉是贯穿中心经脉,故《内经》称它为“十二正经之海”,按理从会阴穴一直<冲>到头顶的百会穴。
但他说从《内经》上看冲脉也没有贯穿脑袋,他说后来知道了脑下有一个小组织生产脑脊液,替冲脉每天“冲洗”脑袋几次,由此可以想到冲脉的高度重要性。
他说好好解读一下冲脉,这可能帮助我们通过针灸方式,解决心脑血管病问题。
当年听钱老的想法,我所在的北化大研究中心首先考虑冲脉的穴位分布
1) 气冲穴(足阳明胃经)
位于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离前正中线2寸。此穴位最大特点,是胃经和冲脉的交会穴,连接了气血的生化源头和储存之地,对于调理月经不调、不孕、痛经等症状有重要作用。
2) 大赫穴(足少阴肾经)
位于下腹部,肚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这个穴位的最大特点,是足少阴肾经和冲脉的交会穴,按摩或艾灸此穴可以调动肾气,加大冲脉之能量,促进脑脊液的活力。
3) 会阴穴(阴海任脉经)
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虽然不属于冲脉直接穴位,但它的最大特点,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与冲脉有密切的关联。
这是当年钱老考虑冲脉重要性时,特别关注的穴位。
这些穴位与冲脉有密切关系,通过适当的刺激或贴高能砭片,可以帮助调节心脑气血,资助脑脊液的活力。
这是钱老预防心血管的一个重要<方子>。
钱老和冯院长考虑到脑脊液替冲脉清理脑组织,所以也过问什么穴位影响脑脊液?他们从中医方面了解到,直接控制脑脊液的穴位在中医理论中有几个特定的穴位被认为具有调节脑脊液的作用,如:
1) 百会穴
位于头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即是头顶最顶部的交叉处。百会穴被认为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点,刺激此处可以升举阳气、醒脑开窍,有助于改善脑脊液的循环。
2) 肾俞穴
位于腰部,靠近脊柱旁边。肾俞穴与肾气相关,通过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帮助强化肾气,间接影响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
3) 命门穴
同样位于腰部,与肾俞穴相邻近。命门穴与肾阳的温煦作用相关,能够促进水液代谢,从而有助于脑脊液的调节。
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以帮助改善脑脊液的代谢和循环。但钱老说针灸按摩等,能量比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不大好用,他说还是通过高能砭片等吸纳宇能,加大经络的气能是最关键。
后来钱老、冯院长再看看脑部相关的重要穴位,他们自己也常关注,具体提出下列穴位
1) 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每日按压百会穴3-5分钟,能够促进大脑供血,缓解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部不适。
2) 风池穴
位于后颈部,两侧枕骨下,后发际窝中间。按摩此穴位可调畅头部的气血运行,对缓解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3) 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的凹陷处。每日按揉3-5分钟,有助于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4)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髌骨下缘3寸处。按摩此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等功效,有助于促进全身气血流通,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
但是钱老再次说,这些穴位的按摩可以辅助治疗脑供血不足,穴位按摩只是辅助治疗方法,但是有相当的局限性,他提议用高能砭片,后来发现聚宇能型砭片的确起很大作用。
当年我把中医界有关百会穴从脑骨外对脑的作用的说法,给钱老说了,他说脑骨不像是单纯保护的屏障,很可能类似砭石一样,穿通电磁能,于是考察了人骨5+11,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K=5.18(阴成型)
r₁=0.344
r₂=0.339
可见人骨里有大量的阴阳源精离子的电磁活动中心,说明了头骨外的百会穴完全可以通过头骨,影响头内的气血。
比如对脑髓(K=4.67,r₁=0.217,r₂=0.092)及脑脊液(K=4.91,r₁=0.342,r₂=0.232)都能作用!
钱老说他也见过,凡是得心梗的人死得快,有的几分钟就走了,脑梗的人过几天才走。为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心经的通天气能Eq=262,在十二正经和奇恒之腑里最高,而脑组织的Eq≈232。所以心梗等于一下子停止262的作用,不得不很快就走了。这样,再次看到《内经》把心作为“君主”的最高地位,为什么说“心想事能成”的道理。这样,当年把心脑血管病问题,想得很多,特别是 钱老一再说预防是首要的。那么怎么预防呢?
预防心梗,中医穴位按摩确实是一种辅助手段,但不能提供通天气能Eq,他说在重要的穴位上常贴上高能砭片,这样不断向心脑,供通天气能Eq。他说了若干个重要穴位
1)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位于手腕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调节心气、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2) 膻中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活血通络、舒畅心胸。 按摩方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适度按压膻中穴,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天数次。
3)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补中益气、调和脾胃、通经活络。
4) 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作用:安神养心、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量。
5) 大包穴(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侧胸部,腋中在线,第6肋间隙处。
6) 中冲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位于手中指末端最高点。
作用:醒神开窍、疏通经络。
预防脑梗的重要穴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 百会穴(阳海督脉经)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调节气血、醒脑开窍。
2)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
位置: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4)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5)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
位置: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作用:滋阴益肾、平肝息风。
其中内关穴,足三里穴,是心脑共用的。
钱老在世时,我们理工男/女,心(目中知道,要解决心脑血管病问题大体涉及到十个穴位,其中保护心脏的心包经占五个,钱老说可见心包经对心血经络系统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只要把这些穴位的能量经常提高,那么心血管病预防问题,有可能解决的好!
他说最有效的方法应是贴高能电磁片方法,但他在世时,没有来得及研制成功具体的产品,后来方厉远院长的北京聚宇能自然科学研究院在北化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宇能型砭疗片,可以贴在上述重要穴位上,使经络和周围血脉不断地吸纳聚宇能,畅通心脑血管,达到预防目的。从而大幅度减少心血管死亡率的目标!
方厉远院长的聚宇能研究院的产品:
1. 组成:以砭石、托马琳……
2. 功能:发射红外线,负氧离子,发射高频超声波及聚宇能
3. 目前用于贴穴位的
a)聚宇能护心宝

b)聚宇能穴位砭瓷贴片

具体性能及用法以前说过,建议大家看看<聚宇能5+11>公众号。
PART.05
钱老等先辈们在世时,还不大知道通透脑血屏障的中药。现在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知道了有一批中药的汤液是能够通透脑血屏障的,所以用中药预防甚至治疗心脑血管病是大有希望的。
对此我们另再论。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