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祭天、祭神、祭祖?
文/刘余莉
古人特别重视祭祀,祭祀主要有三种,即祭天、祭神、祭祖,都具有文化教育的内涵。《礼记·祭统》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治理人的措施中,没有比礼更为急迫的。古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礼,祭礼属于吉礼。
《礼记·祭法》中记载了圣王制定的祭祀原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曾将各种有益的方法传授给民众,为操劳国事而殉职的、有安邦定国勋劳的、能抵御大灾大害、能抵御重大外患的应该祭祀。
祭祀分为祭天、祭祖、祭神等形式,目的是通过定时举办纪念的礼仪表达对天地万物、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的人物的尊敬与感恩。祭天,提醒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天地自然的赐予,没有天地自然提供的资源,人们生存都会有问题。祭祖,父母祖先的恩德使子孙代代相传,没有父母祖先的培养、养育,子孙也不能知书达理,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祭神,“神”在中国古代是指在世时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和功劳德行的人。定时祭祀是教导人不忘本,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这都是孝道教育的延续。
现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祖先、天地,能想到父母就不错了,所以念恩首先要念父母师长的恩。“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孝亲尊师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中华文化得以承传的根本所在。特别要念父母之恩,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心法,必须把自己的心门打开才能契入,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人们通过念恩提起孝心,通过尊师提起恭敬心,把自己的孝门、敬门开启,学习传统文化才能契入。
《礼记·祭法》中明确记载,对于哪些人应当祭祀。祭法所记载的是自虞舜至周以来,天子们所制定的祭祀群神之数。古代圣王制定祭法的原则是:有功于民众的应当祭祀;为操劳国事而死的应该祭祀;有安邦定国勋劳的应当祭祀;为大众防御重大灾害的应当祭祀;能保卫民众,抵抗重大外患的应当祭祀。这是讲圣王为什么制定祭祀之礼,其中也历数古圣先王中对民众有功业的人。目的是表彰他们的功勋,垂之后世,教导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如果人人都能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效法古圣先贤的德行,就会心善、行善、言善,环境也会非常美好。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就是夏天的第二个月,国君要祭祀古代那些在有生之年,曾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比如说句龙、后稷等。句龙是共工氏的儿子,共工氏被颛顼打败后,颛顼任命句龙为土正官,负责平整土地,疏导河流。他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所以被后世作为“后土”之神加以祭祀。后稷是帝喾的儿子,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誉为“农耕始祖” “五谷之神”。人们经常说“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所以,这都不是迷信,而是起到教育的作用。
祭礼的传统一直继承到今天,只不过把“庙”改成纪念堂、纪念馆、纪念碑等。有功于民众的,比如谷文昌;为操劳国事而死的,比如焦裕禄;有安邦定国勋劳的,比如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开国元勋等;为大众防御重大灾害的,比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的英雄们,以及抗日英雄等。为他们建立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堂加以纪念。
特别是二零一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庆典中,在国庆的前一天,九月三十日是国家烈士日。习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向为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在敬献花篮的仪式前,习主席还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全体人民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追思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在十月一日的庆典活动中,“战旗”方队树立了一百面英雄的战旗,这一百面英雄的战旗就是一百部英雄的历史。“致敬”方阵的一张张照片,都是曾经为安邦定国做出重大贡献,以及有功于人民的故去的建设者。整个庆典都是让人们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教导人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因为只有不忘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起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才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像先辈一样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可以说,这些庆典的礼仪都渗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底蕴,都是在一定意义上对中华传统的祭祀礼仪的继承与弘扬。当然,现代社会也增添了其他的纪念形式,比如通过拍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微视频等方式进行纪念,都是教育后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为国献身的精神。这都是祭祀精神的延续,教导人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