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房的北漂,在燕郊搭建起熟人社会
文/ 安妮
“没有人是燕郊人,大家都在北京上班,买不起房,不得已选择了燕郊。因为这份不得已,一群人才有了凝聚力,我们又都是燕郊人。”
通勤是燕郊居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居民们自发组织拼车,建起一个个“拼车群”,又由此制造更深更广的联结,形成了具有温度感的熟人社会(翟羽佳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IC photo 供图)
《二十不惑》剧照
(翟羽佳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请回答1988》剧照
今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期有关电视剧《世间》的封面故事。在我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所副所长孙承健研究员的采访中,他认为,该作能收获当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喜爱是因为它难得地寻回了熟人社会的温度感,为观众提供了人际关系的替代性满足。而在本次采访环京居民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温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起一个熟人社会,将彼此作为异乡的依靠。
小青有一只白猫,是个话痨,采访时,猫猫一直在旁边叫,好像也想讲几句。这只猫是小青从小区的宠物医院领养的,被她看作“跟燕郊根深蒂固的联结”。某天晚上,宠物医生突然回复她的朋友圈,说想去她家喝酒。“如果是在北京,我根本不可能加上宠物医生的个人微信。我们其实算是陌生人,我也不喝酒。但我就说‘你来吧’。”之后两人关系逐渐熟络,常去彼此家吃饭。小青甚至在医生的协助下救助过流浪猫,把它们领养去了很好的人家。这是她曾经无法想象自己能做到的事。
《宠物医院》剧照
类似的邻里关系建立,小青经历过太多次。“最神奇的是留钥匙。”她说,生活在北京时,“留钥匙”是个符号化的行为。拥有别人家的钥匙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代表你们关系非同一般,至少是城市里最好的朋友。但在燕郊,从陌生人到好朋友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有一回,小青半夜失眠,同层的邻居看到她的朋友圈,顺手分享了个歌单给她。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最终干脆相约去小区里散步。两个女生,之前几乎没说过话,绕着小区溜达到了5点,一起看了个特别漂亮的日出才回家睡觉。这位邻居现在有小青家的钥匙,出差在外,邻居替她照看猫。
小青和邻居们在燕郊搭篝火,一起烧烤(受访者供图)
《欢乐颂》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