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人没坐过飞机,70%老人不会用智能机,怕露怯他们求教学
大家好,我是小狐哥。
2023年了,教人如何坐高铁、地铁、飞机,居然能涨粉近百万?
你没看错,近期一位名叫@打工仔小张 的抖音创作者,就因为这个火了。
一切生活常识都可以成为她“如何如何”系列视频的内容,除了如何乘坐公共交通,还包括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办银行卡、如何办护照等非常实用的经验。
〓 现在已经坐拥百万粉丝的“年轻人救星”小张,在现实中也是像我们一样的28岁打工仔。/ B站@打工仔小张耶
对此,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这不是常识吗,也需要教?”
但在这些视频底下,聚集了许多认真“听课”的年轻人,评论里不乏支持的声音:“大学生很需要这些。”“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
当人们问出“这也要教”,或许更该问的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怎么就成了另一部分人需要学习的“知识”?
〓 女主因为不会点咖啡,只能逐字逐句将冰美式描述为“冷的,最浓的”。图/《黑暗荣耀》剧照
1
关于学习生活常识的话题,其实并不是第一次火了。
去年,就有一个微博话题#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上了热搜,获得了超5亿次阅读数。
〓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话题下被疯转的一张截图。
原本埋头勤恳听课、做题、考试的大学生,毕了业才突然发现,有太多事情学校没有教。
他们初次步入职场,很快被生活中琐碎的事务弄得晕头转向:
“签劳动合同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一次租房,怎么找房子?”
“五险一金是什么?怎么办社保卡?”
最多只去过医院做体检的他们,第一次遇到生病需要独自去医院的情况,更是崩溃:就医的流程是什么?医保要怎么报销?
@打工仔小张 的视频会火,正是因为她给这些茫然的年轻人补上了一堂生活常识课。
不懂常识,实在不怪这些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有网友抱怨道:“在学校时是孩子,毕了业好像就得立刻变成大人。”这中间的确缺乏一些过渡。
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无须了解五险一金或是看病之类的常识,往往到了要用的时候一头雾水,才开始着急忙慌地找课补。社会的复杂程度,自然超过他们的想象。
〓《猎场》剧照
安娜是去年夏天毕业并开始工作的。当收到办理社保卡的通知后,她在网络上搜索才知道:“原来社保就是‘五险’,其中包括医保。社保卡就相当于医保卡,就医可以刷里面的钱。”
尽管公司给了办理指引文档,但她还是不小心踩了坑:“领卡方式我选了付费邮寄,后来发现还是需要跑到银行网点去激活,那我应该选在网点自取才对,还能省下18元邮费。”
后来她独自去医院看病,想刷医保卡付款,询问得知自己挂号时不慎选择了自费,只能重新开单换成医保,并且还要提前在网络上选择这家医院作为自己的定点医院。
一通操作下来,安娜还是自费了500多块,付第二笔钱时才成功刷上了医保卡。
没有人会提前告知这些细节,虽然不影响办事的成功与否,但碰上了确实有些烦心。
更何况,还有很多社恐青年,是连问也不好意思问的。于是,他们只好苦苦修炼搜索技能,在社交网络上寻找经验帖。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好的解答。一些问题太过个性化、不同地区的办事流程可能不一样、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太笼统,都会影响他们“自学”的效果。
而且,有些生活问题毕竟还是太复杂了。就比如,有网友称自己在广州生活了6年,都没搞懂广州地铁3号线的分支要怎么坐,常常坐错,急需教程。
〓 永远有人在问3号线北延段要怎么坐。/小红书截图
说到底,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总是更加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技能。考试有标准答案,生活却没有。
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再没有老师和家长帮忙办事,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自然会不适应,希望能有一门课提前教教他们。
不过学校到底要不要专开一门生活常识课,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租房、办银行卡、社保规则,等等,有的每个地方政策不一样,有的变化非常快,学校不可能什么都教你。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年轻人需要尽快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安娜也是社恐人士,但一定程度上“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她知道,遇到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找人问。
“放平心态,别怕丢人,如果不好意思,我就心中默念‘他们又不认识我,不会在意的’。”
@打工仔小张 的走红,不仅暴露了年轻人的知识盲区,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有网友说,当她刷到相关视频时,惊讶于“这也要教”,然后点开评论区,发现自己的想法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而言,地铁、飞机、海底捞、麦当劳都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但那些出身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人,却会对它们一概感到陌生。
〓 某问答平台上,不乏“如何坐公交车”这样的提问。
2019年,经济学家李迅雷就曾指出,“国内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航旅纵横的大数据也显示,剔除同一旅客多次乘机的情况,2016—2020年约有3.4亿名旅客乘坐过飞机。
考虑到该时段外还有数据未纳入统计,或许“10亿人”说得多了些,但要说大部分人没坐过飞机并不夸张。
至于地铁,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也只有53个城市开通了运营,其中大部分还是省会城市。有的人第一次来大城市不会坐地铁,真不奇怪。
在一篇帖子底下,不少来自小地方的网友分享了他们窘迫的“第一次”。
但最起码,年轻人有信息检索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无法在互联网上发声的老年人。
近日,一则短视频获得了20多万赞,记录的是一位女孩带父亲第一次坐地铁的情形。父亲“不会用导航,也没坐过地铁,生怕自己在地铁站走丢”的模样,触动了很多人。
〓 图源:抖音@王洋洋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年纪大的人要如何学习不断变化的“生活常识”?
对社恐年轻人友好的手机点餐,却是令一些老年人无助的难题。
一位常去快餐厅吃早餐的年轻人称,自己看到过很多中老年人呆呆地站在点餐口,服务员因忙于配餐无暇理会他们。“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点餐,只会说‘来个鸡腿’‘来个汉堡’。”
一些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更会遇到困难。
在谷雨实验室一篇关于文盲女性的报道下面,有一位读者说,她在机场遇到过一位阿姨,因为不识字,不知道登机要怎么走。
还有很多这样的中老年人,他们也许大半辈子没出过远门,或是还不适应数字化的新生活方式,而他们甚至可能接触不到那些常识视频。
前几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长寿时代。报告显示,70岁至79岁的老年人只有31.2%使用智能手机。
而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将翻两番。
当生活越来越便捷,年轻人尚且跑一跑才能跟得上脚步,老人更需要有人教教他们、带带他们、等等他们。
因为今天的他们,也是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