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将在春季进入“决定性阶段”?专家:拐点远未到来
“在俄乌冲突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前几天,俄罗斯一场新的大规模攻势已经开始。”据多家外媒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一场“春季攻势”正在拉开序幕,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也在囤积炮弹,等待西方援助的坦克、大炮等到来后进行“反攻”。“俄乌战争将在春季进入决定性阶段”,《华尔街日报》16日这样评论。
俄乌战争会在今年春季迎来“拐点”吗?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国际事务专家认为,尽管从短期来看,这场战争规模和烈度料将迅速上升,但双方都处在“谈不了、打不赢、退不得”的僵局中,痛苦的拉锯战和消耗战还将持续不短的时间,“战争的拐点还远未到来”。他们同时警告,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越来越大,不排除有欧洲其他国家被直接卷入战争的风险。
据外媒报道,过去几周以来,俄罗斯加强了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攻势,不过,各方预计的俄军真正的新一轮大规模攻势目前尚未展开。不过,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最近几周,俄罗斯向乌克兰派遣了数以千计的新兵力,自从去年9月宣布动员以来,俄罗斯在人力上已逐渐占优,并使乌克兰在巴赫穆特处于不利境地。
当地时间2023年2月15日,顿涅茨克地区俄乌冲突持续,当地居民乘列车撤离。图源澎湃影像
与此同时,美国正敦促盟友确保乌克兰有足够的武器和弹药,在春季的某个时刻发动“反攻”。有报道称,相关攻势可能在3月进行,乌东战略要地巴赫穆特将是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
俄乌今年春天的各自的大攻势是否已经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王晓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俄罗斯已在乌克兰集结重兵和充足的武器弹药,并建立垂直指挥体系,一场大规模攻势已是箭在弦上。
他分析称,相比于去年春天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战线分散、多点开花等特点,这一次俄军主要将战线集中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更多使用穿插合围战术,注重消灭乌军有生力量和精准铲除乌军军事目标。
王晓泉认为,接下来的“春季攻势”将对战争形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俄方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如果能达到战役目标,可能会把此前宣布拥有主权的乌东四州收进囊中,还有可能围绕四州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构筑战略防御带。”他分析认为,然而,即使俄罗斯达成战役目标,去年特别军事行动开始时提出的使乌克兰“去军事化”的目标仍然无法轻易实现。此外,美西方与俄罗斯对中间地带国家的外交攻势料将继续升级,世界范围内的大国政治博弈将更为激烈。
“俄乌战事在短期规模和烈度继续升级已成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室主任研究员赵会荣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不允许乌克兰向后退,支持和参与的力度在逐渐增大,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在扩充武装力量,目前双方的情况是短期内“谈不了、打不赢、也退不得”。
据美国《国会山》此前援引战争研究所(ISW)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俄罗斯可能采取一系列行动,包括全面控制乌东的顿巴斯地区,从北方的盟友白俄罗斯发动攻势,但后者的可能性很低。
另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北约国家也正在推动加紧生产弹药援助乌克兰,以支持乌克兰在春季的攻势,因为乌克兰对武器的使用速度远超过当前的产能和库存消耗。此外,美、德等国也已同意向乌克兰援助主战坦克,战机援助也被提到了北约讨论的桌面上。不过,多家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尽管美德等国援助的主战坦克火力更猛且精准度更高,但数量多到足以明显改变战局的坦克进入战场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且对这些坦克的维护也是一项挑战。
“俄罗斯的优势是,俄军已适应了乌克兰战场环境,各部协同作战比此前更默契,且当下天寒地冻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机械化程度更高的俄军。挑战则是,西方已开始援助主战坦克,并会随着俄罗斯开启新的攻势而增大军援力度,且不排除在援助武器的数量和毁伤能力方面进一步升级。”王晓泉表示,这意味着俄军或将付出更多生命代价和负担更沉重的战争开支。
“春季攻势”是否会成为俄乌冲突的“拐点”?对此,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杨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俄乌战场已进入痛苦的“消耗战”的状态,到目前尚未有哪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春季攻势”或“大反攻”的说法有一定“心理战”的因素在里面,因为目前双方军人都已非常疲劳,而季节变化因素能否转化为战斗力或哪一方的直接优势,仍存在疑问。
“战争的拐点还远未到来。”赵会荣表示,俄乌冲突既是俄乌之间关于乌克兰领土归属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对抗,也是谋求地区主导权的俄罗斯与谋求全球霸权的美国之间的对抗,具有“零和博弈”的性质。而从长期来看,应该至少有一方战斗意志被摧毁、战斗力基本上消耗殆尽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意愿回到谈判桌结束冲突,现在这一刻还远远没有到来。
在杨进来看,今年春天最值得担忧的事,是一些更加不可预测的武器是否会投入战场,或一些其他国家被直接卷入军事冲突,这或将导致俄乌冲突的失控。
“世界各国都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因为俄罗斯是拥有核武器的世界军事大国。”王晓泉分析称,现在卷入战争危险最大的是波兰和白俄罗斯,但两国成为参战方可能会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所以对直接参战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