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式父母遇上西化子女 东方孝道何去何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做父母的倾其一生心血培养子女,自然也指望老有所养。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在海外安家落户,远渡重洋投奔子女的中国老人也不断增多。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幸福的晚年无外于能有人嘘寒问暖,享儿孙绕膝之乐。然而,当“中式父母”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投奔子女时,却往往发现子女已经被不同程度地西化了,他们养老观念淡薄,也不追求中国人传统的儿孙满堂的幸福观,当各种大相径庭的价值观相互碰撞,老人们是否还能过上理想的晚年生活?
对漂洋过海投奔子女的老年人来说,文化隔阂和语言壁垒是横亘在他们生活中的两座大山。面对陌生的海外生活,老人们更需要子女的悉心照料。然而,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使得许多子女在陪伴父母方面力不从心。
来自中国的赵老先生随女儿在纽约长岛买房定居了。这里景色优美,但几乎与世隔绝。平时女儿上班后,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常常把屋子收拾了两遍还感到无事可做,只好看着日出日落。但女儿回家后又自己忙碌,很少能和他坐在一起说说话。相较于白天漫长的等待,晚上的两三个小时仿佛一眨眼就消失了。日复一日,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寂寞。一对来自武汉的老夫妻无奈地表示,他们中年时千辛万苦存钱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离开近10年之后,头发已花白的老两口才终于踏上了美国领土。“在美国100天,真正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大概加起来不超过1周。”
现居休斯顿的张老太说,儿子和媳妇虽然都来自中国,但是多年的美国生活让他们完全西化了,孙子孙女的生活饮食自然也和他们一样。刚退休来到美国时,张老太想着他们早上要上班上学,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就帮着做早饭,可是她的中式早餐却并不受欢迎。在儿子数次劝解下,她只能学着做点洋人吃的早餐,结果不伦不类,最后不得不放弃。
如果说物质生活上的不适是海外老人面临的外部困境,那么,传统孝道的土崩瓦解,更像是插在华人老人心口上的一把刀。
“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年轻一代在伦理上必须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然而,当年迈的中国父母来到大洋彼岸,却发现这一传统价值观在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世界被颠覆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人晚年应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许多华人受西方教育成长起来,赡养老人的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年轻华人远离父母在别的城市工作,因此很少有时间能够在老人身边照顾。在英国,关于老人的抚养问题子女只有经济上的义务,而社会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道德要求也不像中国那么高。本地白人本身更看重独立性,因而他们享受独居生活。而对于有着“养儿防老”观念的华裔老人来说,却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林教授曾在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任教,退休后,女儿帮他和老伴申请了亲属移民。而一到美国却被女儿安排进了老年公寓,为此,老两口和女儿怄了很长时间的气。他说:“当时我们答应来美国,很大原因就是只有一个女儿,与其来往奔波不如来投奔女儿。但是女儿的建议让我们觉得孩子不要我们了。”
由于语言不通交流不便,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容易造成忧郁症。特别是很多老人体弱多病,又只能操单一母语,很容易产生孤立与轻生自杀念头。
这些“中式父母”们几乎都没有在西方接受过教育,对大洋彼岸的生活也知之甚少,再加上语言不通,老人们在对外交流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这些老年移民来说,儿女是他们留在当地生活的最大甚至唯一动力,因此,“回归家庭”是华人最渴望的养老方式。然而,来到异国的父母们却常常有一种“儿女很近,幸福很远”的失落感。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是各国因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中式父母”遇上“西式子女”,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以为,子女们还是应尽量克服客观条件的局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有些中国老人适应能力较强,乐于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生活状态就能比同龄人好很多,这也是值得提倡的。(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