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姚檀栋院士等揭秘中科院野外台站
作者:世界华人网
更新时间:2011-08-29
点击数:
孙鸿烈、姚檀栋院士等揭秘中科院野外台站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批野外台站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是常年在野外从事着科学工作,我们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科院野外台站。我们想从野外台站聊起。据我所知,中科院野外台站是从50年代开始建设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要建立这样一个野外台站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对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学科这些领域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好象我们做实验室是一样,它必须要有野外的台站。从50年代开始,科学院就陆续建立了一批野外台站,这些野外台站,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属于研究各种生态系统的,比如草地、森林各种生态系统的站。还有一类是地球物理,研究地磁这种地球物理现象观测。还有一类是观测大气,像大气的雷暴这种观测。还有一类是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的过程的变化,大概是这么四大类。
■野外台站条件艰苦需要科学工作者有奉献精神
【主持人】: 姚老师是从事冰川环境的研究,我们听到字面上的理解,觉得肯定工作环境相对是很艰苦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到了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姚檀栋】: 在这些环境工作肯定是特别特别艰苦的,比如,冻土、冰川,我原来在冰川冻土另外一个所。冻土、冰川,我们在50年代开始建了站,刚开始建站只有科学家进去,这个地方有这么特殊的现象、特殊的过程,我去观测它。但是建成以后,国家在这些地方发展了,开始它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比方说冻土,我们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的站,当时曾经由于经费维持不下去,有些站还中断过一段时间,后来到了青藏铁路一建,这些站观测的基础的东西全都用上了。
【孙鸿烈】: 冰川、冻土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以上,人到了就喘不过气来。
【姚檀栋】: 但是在这个地方长期坚持下去确实很苦的。一个是对基本的设施,虽然这几年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说,和城市是不能比的。就是和一般居住区,相比之下条件很差。所以,在这些地方做,首先要有一定献身精神。
■中国野外台站在27个省级行政区里都有覆盖
【主持人】: 比如在我们国家覆盖了多少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黄铁青】: 这五大网络的野外台站,在我们27个省级行政区里面有覆盖,现在没有的就是天津、上海、福建、浙江,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在大陆没有覆盖。当然,我们野外台站,西部地区还是偏少的。总的来讲是东部地区偏多一些,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发达,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将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要向西部增加一些野外台站,包括最近青藏高原研究所就在青藏高原建立了五个野外台站,将来我们要向西部发展。另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向海洋发展。
■中国的野外台站的研究内容和设备排在国际前列
【主持人】: 我们刚才说现在野外台站一些配套的设施,配套的通讯服务、交通服务,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从我们现在在技术水平上,或者我们的人才队伍上,孙院士能否评价一下,我们现在的水平在国际上是属于什么样的位置?
【孙鸿烈】: 我觉得从我们研究的内容来看,现在应该还是在国际前列的。不管是生态方面的研究、冰川方面的研究,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在设备上,生态系统的观测设备,应该说还是一流的一些设备。一开始80年代的时候,我们建设的时候,那时候科学院很穷,我当时主持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就从世行贷款2000万美金,那时候大家担心你贷了钱怎么还,我说反正后来人再还,我是不管了。就用2000万美金武装了当时的29个站,因为你没有一套先进的仪器就无法观测,这个试验站就没有数据。而且观测仪器必须是一律的,大家的观测水分,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仪器,要不然无法对比这些数据。
【孙鸿烈】: 从那以后,科学院的经济状况不断有所好转,又给了很多的新的补充。我总的觉得,刚才姚院士说在冰川方面,瑞士人家时间很长了,人家有好几百年的观测,我们达不到那个程度。总的来说,从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的观测设备,现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前列的,在国际水平上也是不低的,有些可能还差一些。但是,总的结论,这些设备对我们维持现在的研究工作还是具备了一定基本的条件。
■过度的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友废土游民]:孙老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现在治理得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呢?作为普通民众,如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防止水土流失的加重?
【孙鸿烈】: 我国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是从两方面来做的:第一是治理已经水土流失的地方,像在黄土高原、南方的红壤丘陵都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治理。它通过生物措施,也就是种草、种树,还有工程措施,例如原来是坡耕地,现在改成梯田,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治理已经流失的土地。再一方面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来预防,不要再因为新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建设工程的同时,都要有水土保持的措施。比方说,施工时候有挖方和填方(音译),在这些裸露的地面进行工程的同时都要恢复植被。
作为普通民众,我想能做的就是对自然界的植被要爱惜、保护,当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不要随意的破坏草地、破坏树木,使它们能够继续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
[网友亮水水]:站长,内蒙哪些地方的草原、草场最好啊?供大家出游参考哈!
【白永飞】: 内蒙古的草原都很美,不同地方的草原各有特色,例如最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草的长势较好,生物多样性高,7、8月份旅游的时候,鲜花烂漫,值得推荐。但是阿拉善的胡杨林和荒漠在9、10月份的时候也非常美,另具一番景色,希望大家在确定旅游线路之前,阅读一下草原和草原文化的知识,这样使大家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友恬然]:白老师,现在有很多旅游者都喜欢去内蒙古草原,这样的旅游活动会对内蒙草原的环境造成影响么?如何平衡大家的旅游热情和草原环境的关系?
【白永飞】: 过度的旅游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人类的践踏、乱扔垃圾废弃物、车辆的碾压会对草原的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喜欢到草原旅游的人本身要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认识和保护自然。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是常年在野外从事着科学工作,我们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科院野外台站。我们想从野外台站聊起。据我所知,中科院野外台站是从50年代开始建设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要建立这样一个野外台站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对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学科这些领域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好象我们做实验室是一样,它必须要有野外的台站。从50年代开始,科学院就陆续建立了一批野外台站,这些野外台站,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属于研究各种生态系统的,比如草地、森林各种生态系统的站。还有一类是地球物理,研究地磁这种地球物理现象观测。还有一类是观测大气,像大气的雷暴这种观测。还有一类是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的过程的变化,大概是这么四大类。
■野外台站条件艰苦需要科学工作者有奉献精神
【主持人】: 姚老师是从事冰川环境的研究,我们听到字面上的理解,觉得肯定工作环境相对是很艰苦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到了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姚檀栋】: 在这些环境工作肯定是特别特别艰苦的,比如,冻土、冰川,我原来在冰川冻土另外一个所。冻土、冰川,我们在50年代开始建了站,刚开始建站只有科学家进去,这个地方有这么特殊的现象、特殊的过程,我去观测它。但是建成以后,国家在这些地方发展了,开始它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比方说冻土,我们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的站,当时曾经由于经费维持不下去,有些站还中断过一段时间,后来到了青藏铁路一建,这些站观测的基础的东西全都用上了。
【孙鸿烈】: 冰川、冻土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以上,人到了就喘不过气来。
【姚檀栋】: 但是在这个地方长期坚持下去确实很苦的。一个是对基本的设施,虽然这几年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说,和城市是不能比的。就是和一般居住区,相比之下条件很差。所以,在这些地方做,首先要有一定献身精神。
■中国野外台站在27个省级行政区里都有覆盖
【主持人】: 比如在我们国家覆盖了多少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黄铁青】: 这五大网络的野外台站,在我们27个省级行政区里面有覆盖,现在没有的就是天津、上海、福建、浙江,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在大陆没有覆盖。当然,我们野外台站,西部地区还是偏少的。总的来讲是东部地区偏多一些,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发达,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将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要向西部增加一些野外台站,包括最近青藏高原研究所就在青藏高原建立了五个野外台站,将来我们要向西部发展。另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向海洋发展。
■中国的野外台站的研究内容和设备排在国际前列
【主持人】: 我们刚才说现在野外台站一些配套的设施,配套的通讯服务、交通服务,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从我们现在在技术水平上,或者我们的人才队伍上,孙院士能否评价一下,我们现在的水平在国际上是属于什么样的位置?
【孙鸿烈】: 我觉得从我们研究的内容来看,现在应该还是在国际前列的。不管是生态方面的研究、冰川方面的研究,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在设备上,生态系统的观测设备,应该说还是一流的一些设备。一开始80年代的时候,我们建设的时候,那时候科学院很穷,我当时主持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就从世行贷款2000万美金,那时候大家担心你贷了钱怎么还,我说反正后来人再还,我是不管了。就用2000万美金武装了当时的29个站,因为你没有一套先进的仪器就无法观测,这个试验站就没有数据。而且观测仪器必须是一律的,大家的观测水分,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仪器,要不然无法对比这些数据。
【孙鸿烈】: 从那以后,科学院的经济状况不断有所好转,又给了很多的新的补充。我总的觉得,刚才姚院士说在冰川方面,瑞士人家时间很长了,人家有好几百年的观测,我们达不到那个程度。总的来说,从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的观测设备,现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前列的,在国际水平上也是不低的,有些可能还差一些。但是,总的结论,这些设备对我们维持现在的研究工作还是具备了一定基本的条件。
■过度的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友废土游民]:孙老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现在治理得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呢?作为普通民众,如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防止水土流失的加重?
【孙鸿烈】: 我国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是从两方面来做的:第一是治理已经水土流失的地方,像在黄土高原、南方的红壤丘陵都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治理。它通过生物措施,也就是种草、种树,还有工程措施,例如原来是坡耕地,现在改成梯田,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治理已经流失的土地。再一方面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来预防,不要再因为新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建设工程的同时,都要有水土保持的措施。比方说,施工时候有挖方和填方(音译),在这些裸露的地面进行工程的同时都要恢复植被。
作为普通民众,我想能做的就是对自然界的植被要爱惜、保护,当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不要随意的破坏草地、破坏树木,使它们能够继续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
[网友亮水水]:站长,内蒙哪些地方的草原、草场最好啊?供大家出游参考哈!
【白永飞】: 内蒙古的草原都很美,不同地方的草原各有特色,例如最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草的长势较好,生物多样性高,7、8月份旅游的时候,鲜花烂漫,值得推荐。但是阿拉善的胡杨林和荒漠在9、10月份的时候也非常美,另具一番景色,希望大家在确定旅游线路之前,阅读一下草原和草原文化的知识,这样使大家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友恬然]:白老师,现在有很多旅游者都喜欢去内蒙古草原,这样的旅游活动会对内蒙草原的环境造成影响么?如何平衡大家的旅游热情和草原环境的关系?
【白永飞】: 过度的旅游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人类的践踏、乱扔垃圾废弃物、车辆的碾压会对草原的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喜欢到草原旅游的人本身要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认识和保护自然。